许杰(),原名许世杰,字士仁,清光绪廿七年八月初四日生,天台县城关清溪村人。五四运动波及台州时,许杰正在临海省立第六师范求学,就与蒋径三等同学一起到海门搜查、销毁日货,撰写告父老书等传单。翌年又在校内宣传教育改革,掀起学潮,被校方开除。民国10年(1921)春,许杰进入省立第五师范就读。与何竞业等发起组织微光文艺社、龙山学会,创办龙山义务夜校,借《越铎日报》版面,出版《微光》半月刊,开始发表小诗、散文、短篇小说,以为人生的宗旨,迈出了他的文学创作和改造社会的第一步。次年7月毕业,先到台州霞城小学任教师。10月下旬赴沪,担任安徽公学师范部伦理学、教育学教师。在此期间,提倡以教育改革推动社会,与王以仁等人发起成立星星社,成为天台现代史上第一个进步社团。不久,确立了终身从事文学事业的志向。民国13年(1924),与张任天、蒋径三、王以仁等台州籍文学青年成立知社,出版《知》半月刊。翌年8月抵宁波,任省立第四中学初中国文教员。民国15年(1926)任上海中华学艺大学图书馆资料员,同年秋与戴介民参加《华侨努力周报》编辑工作。这阶段许杰阅读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和世界名著,在《民国日报觉悟》、无政府主义刊物《互助》和文学研究会刊物《小说月报》上发表了《惨雾》、《赌徒吉顺》等杰作,成为当时成绩最多的描写农民生活的作家(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民国14年(1925),在上海加入文学研究会。然而,许杰的创作题材是两方面的,他的作风也有两个面孔。他后来创作的《飘浮》、《暮春》、《醉人的湖风》、《你的心曲》等作品明显地接受了郭沫若、郁达夫的影响,染上了创造社同人共有的弗洛伊德色彩,反映了这位乡土作家以客观写实为主又常作主观抒情的艺术流派上的两面性。这些作品批判了旧经济制度和婚姻制度对青年的个性自由发展的束缚和摧残,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但其丰满、扎实、深厚的程度远逊于作者的农村题材小说(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民国16年(1927)2月,北伐军光复浙江,天台的工农革命运动进入高潮。许杰被任命为文明小学校长,又应戴介民的邀请,兼任省立第六中学小学部主任,并在临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许杰等6人被捕。1个月后被保释。回沪后接受了中共法南支部的生活费及组织联系人王弼(望平)委派的编辑《互济》杂志的任务。后又在党领导的泉漳中学教语文,同时由胡愈之介绍在新华艺术大学教文学课。讲义经过增订,以《明日的文学》为题,交由现代书局出版。民国17年(1928)年春,许杰在浙江宁海中学任教。7月,因白色恐怖和学校解散,经张任天介绍去吉隆坡谋生,任华侨《益群日报》部编辑,先后利用副刊《枯岛》、《南洋青年》宣传中国新文学运动,传播革命文学理论,团结了一批华侨和土著文学青年。他将发表的23篇文艺短文结集为《新兴文学短论》,并创作了以南洋华工华侨的反帝斗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锡矿场》、中篇小说《马戏团》及《南洋漫记》。他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拓荒性的贡献。但因为《益群日报》写的百余篇论文,对殖民主义有所揭露,多次被华民政务司传讯,受到警告威胁,于次年11月辞职离开吉隆坡。回国后,许杰先是执教于上海建国中学,半年后任广州中山大学预科教员,讲授文学概论。民国21年(1932)8月,应聘为安徽大学教授。其间又被郑振铎聘为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同时在大公职业中学、浦东中学、新陆师范兼国文课。在担任大学教授后的近5年中,他忙于教务。直到民国24年(1935)才重新执笔,写了近10篇小说,收入《许杰短篇小说集》,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交商务印书馆出版。民国27年(1938)八一三事变以后,许杰应聘回故乡担任大公中学主任,与地下党紧密配合,实施战时教育方案,并设战时教育等课程,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工作人员。他还应主张抗日的县长梁济康之请,主持政治工作队训练班,亲自讲授社会发展史,对学员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同时还创作《东亚新秩序》、《精神总动员》等剧本以及大公中学校歌,宣传抗日救亡。民国28年(1939)8月,许杰辞职南下,应聘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民国30年(1941)7月,赴福建建阳任暨南大学分校教授兼注册科主任,改为总校后,任中文系主任。民国33年(1944)6月,又被任命为教务长。是年秋天,离校回家乡。抗战胜利后,举家返回上海,仍执教鞭,先后在上海临时大学、上海建承中学、芜湖安徽学院、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和同济大学等校任教。在辗转搬迁的岁月里,许杰并没有放下笔。他先后创作了《西行两周日记》、《看的笃戏去》、《来客》、《逃兵》等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分别收入《别扭集》、《胜利以后》(1947年分别由开明书店、黄河出版社出版)。这两个集子于1984年合编为《的笃戏》,作为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之一,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49年6月,许杰赴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不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兼任震旦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教授。同年,被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1950年7月,被选为上海市文联理事。翌年秋,调任新创办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当选为华东作协(后改为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1955年,任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及上海市民盟副主委。1957年秋,许杰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中又备受折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许杰的错案得到平反,恢复职称和待遇,担任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他以80高龄,赴各地参加学术活动,勤奋著述,于1981年出版了《许杰散文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许杰短篇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他的回忆录《坎坷道路上的足迹》也开始在《新文学史料》上连载(1997年结集出版)。此后又出版了《许杰文学论文集》。许杰也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早在20年代他就以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发表《文艺与社会》等论著引起文坛的瞩目。其后写了很多评论作家、作品的文章,结集为《文艺、批评与人生》、《冬至集文》、《蚂蚁集》、《现代小说过眼录》。40年代初,在福建发起成立东南第一个专门从事文学评论的社团文学评介社,主编《前线日报文艺评介》双周刊,共出60余期,撰写了20余篇文章,团结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后又发表了总结性和指导性的论文《半年来的东南文艺运动》,引导与内地交通中断的东南文艺运动健康发展。许杰又是研究鲁迅的专家。民国25年(1936)在悼念和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他明确地指出:鲁迅不仅是中国划时代的伟大文豪,而且也是革命思想家和民族解放斗士。此后,他阐述鲁迅精神,深研鲁迅作品,批判种种对鲁迅作品的误解、曲解。1951年出版的《鲁迅小说讲话》,是最早系统研究鲁迅小说的专著,3年中再版7次,深受读者欢迎。1979年11月,在中国鲁迅研究学会成立大会上被选为理事。1981年赴西安、成都、桂林、杭州,参加各省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同年6月,他的《野草诠释》又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他还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顾问、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民盟上海市委顾问和国际笔会上海中心会员等职务,以加倍努力夺回失去的时间。他拥护改革开放路线,关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外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90年,上海学术界为他和吴文祺、陈子展、伍蠡甫、程俊英文坛五老祝贺90华诞。许杰对故乡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始终十分关心。1991年,他把珍藏多年的部分墨宝书物无偿捐赠出来。1993年9月25日,因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其子女又根据他的遗愿无偿捐赠了一批书画。天台县博物馆为此特辟许杰先生纪念室陈列。